
【推荐】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初中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初中 篇1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例题:20xx月7月12日 ……此处隐藏3987个字……建构以下三个教学维度: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正确表示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树立事物很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重点、难点部分,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完成。
二、说学情
地理必修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湘教版的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编订的。对好多的地理基础知识都进行了删减,但对于整体来说,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为零。虽然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仍存在部分同学学习热情较低,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我拟定以下对策。
1、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地理课的魅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充分挖掘本节课新的学习资源,结合自身体会和网上资源,简化地理知识。
3、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学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因此,我在学法方面,采用了“导--读---思--结--绘—探”的学法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
结合教育理论、新课标和我校的学生实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问题导学法、图解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图分析法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起立:同学们好!)
(一) 导入:有美国海滨漂流瓶的故事导入课堂(学生讨论:为什么从澳大利亚漂流出的瓶子怎么回到美国弗罗里达海滨?老师留个学生悬念,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然后通过水盆实验导入洋流,从而引入海水的运动形式------洋流。)(导入采用神秘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教学定向: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整体课堂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三)推进新课:
知识点一:简单介绍洋流的定义、分类及其成因。
1、定义中要特别强调“表层”“常年”“大规模”“一定方向”“稳定”几个关键词。把洋流与其他的海水运动方式----海浪、潮汐区别开来,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的定义。
2、如何区分寒流、暖流?鉴于学生早已遗忘了初中地理知识,所以教师归纳洋流的分类:寒流----由低温流向高温或者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暖流----由高温流向低温或者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用口诀“高来寒,低来暖”,帮助学生更快记忆。
3、洋流主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1页第三段,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洋流的形成成因:近地面风带。如: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洋流自东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形成南赤道暖流;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西风漂流。
知识点二: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规律。
教材重点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而不是分布,但要想理解规律,必须先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
分布主要采用图解法,结合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方法,总结:洋流名称=所经地区地名+寒(暖)流,然后和学生一起绘制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帮助学生更快记忆洋流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能力和绘图能力;知识讲解中和学生合作探究:日本暖流为什么又叫黑潮暖流? 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并引起学生注意。
规律采用启发式提问为主,先启发学生北印度洋季风的变化,总结出冬逆夏顺的规律;南纬30°—60°是带状的西风漂流;然后从洋流的分布-----8和0, 着手详解分析中低纬海区和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分布规律。因为借助形象记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规律。
知识点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一:影响沿岸气候,列举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的一月份气温差异与洋流的关系的探究来说明暖流增温增势,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影响二: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采用合作探究的办法,总结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三: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利用麦哲伦两次航行的时间差引入,顺流加速,逆流减速的原理。
影响四:影响海洋污染物,一方面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另一方面减小了污染,列举英吉利海峡石油污染事件作为示例。
(四)温习巩固,通过泰坦尼克号的事例,让同学们探索安全的航道,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洋流环流圈:北半球的“8”字环流圈、南半球的“0”字洋流圈以及北印度洋的夏顺冬逆洋流圈。如果形成于副热带海区就叫副热带洋流圈,若形成于副极地就叫副极地洋流圈。洋流能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沿岸气候、航海及海洋污染物,世界各种奇怪的现象均与洋流有关。
(六)课堂练习:详见导纲“课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详见导纲“课后探究”和练习册69—70页
五、说板书设计:
一、洋流
1.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2)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3)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