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的存在1——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的观察活动是学生已有的对水的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可以从已有 的知识经验上进行知识迁移完成对空气的初步观察。但与观察水相比学生观察空气有一定困难,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到”,这就需要学生在原有的观察能力基础上想办法借助一些可见物完成对空气的感知,并能进行准确地描述。基于以上因素本知识点定位于让学生想办法观察空气,并进行观察记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它物体和工具感觉到空气的存在。
(2)通过感官观察认识到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透明的气体。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感官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借助塑料袋、水等可见物质对不可见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认识空气的部分属性。
(3)能对空气的特征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通过认识空气的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让学生能自不同的观察条件下同样作出认真细致的观察。
(2)能够针对观察物体的特点想办法解决观察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空气的`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空气确实存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它物体和工具感觉到空气的存在。
2.通过感官观察认识到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透明的气体。
教学难点:
能借助塑料袋、水等可见物质对不可见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资料:
动画:找空气;空气在哪里
课件:空气的存在
2.塑料杯子、一个装了水的水槽、一个空的水槽、报纸、抹布、塑料袋。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学生比赛,了解学生初始想法。
1.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小袋子,小袋子现在什么样?据你所知这个小袋子可以做什么?
2.根据现有的条件,你打算用什么把这个小袋子装满?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的认识。)
3.请各组用你周围的东西把塑料袋变鼓。看哪组的塑料袋不但鼓起来,速度还最快。(学生开始比赛)
4.请最快完成的组介绍“经验”:装的什么?怎么装的。
5.让学生展示袋子中所装的东西,介绍每个袋子中所装的物品特征。
6.在了解学生所装的物质后提问:为什么装空气装得最快?
7.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身体周围都是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就像这间教室到处都是空气。你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感知到空气的存在?(播放动画:找空气、空气在哪里;演示文稿:空气的存在)(板书: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8、既然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跟我们大家朝夕相处,我们大家对它应该非常熟悉了。那你能说出空气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你从哪知道的?(学生回答)
(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状。
1.谈话:虽然大家从书上、电视上了解了空气,但没有真正地亲自去看,去观察,去感知过。那今天咱们就学一学怎么科学的观察空气,看谁还能有新的发现。
2.先想一想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感官观察空气?怎么观察?请各组讨论制定观察计划。(学生分组制定观察计划并汇报)
(三)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1.你们组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介绍本组的收获。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形状等不同方面观察和描述。
3.教师归纳:今天大家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并认识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状。关于空气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空气。
布置作业:
回家后继续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